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诫约官司不得申请支拨侵渔籴本诏宣和六年五月十三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七、《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二之五一(第四册第三二六○页)
御前措置封桩斛斗,昨降处分委拘收赡学钞旁定帖钱充籴本,官司辄敢申请支拨,或缘他事阴肆侵渔,或奉行拘收弛慢拖欠及借兑移用者,以违御笔论;
奉御笔特旨,或免执奏,亦具奏听旨。
及仰诸路廉访使臣觉察,隐而不言与同罪。
每岁终令宗原逐路比较诸州奉行拘收钱本官吏勤惰,各三两员,等第保明以闻。
范景仁墓志铭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一四、《皇朝文鉴》卷一四三、《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一八、《容斋三笔》卷五、《群书考索》前一集卷五○、《文章正宗》续集卷九、《翰苑新书》前集卷六七、《秘笈新书》卷一二、《三续古文奇赏》卷二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六、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熙宁元丰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
其道德风流,足以师表当世
其议论可否,足以荣辱天下。
二公盖相得欢甚,皆自以为莫及,曰:「吾与子生同志,死当同传」。
而天下之人亦无敢优劣之者。
二公既约更相为传,而后死者则志其墓。
君实为《景仁传》,其略曰:「吕献可之先见,景仁之勇决,皆予所不及也」。
轼幸得游二公间,知其平生为详,盖其用舍大节,皆不谋而同。
仁宗时论立皇嗣英宗时濮安懿王称号,神宗时论新法,其言若出一人,相先后如左右手。
君实常谓人曰:「吾与景仁兄弟也,但姓不同耳」。
然至于论钟律,则反复相非,终身不能相一。
君子是以知二公非茍同者。
君实之没,轼既状其行事以授景仁景仁志其墓,而轼表其墓道。
景仁之墓,其子孙皆以为君实既没,非子谁当志之,且吾先君子之益友也,其可以辞!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
其先自长安,六世祖隆,始葬成都之华阳
曾祖讳昌祐,妣索氏。
祖讳昌,妣张氏。
累世皆不仕。
考讳度,赠开府仪同三司
妣李氏,赠荥国太夫人,庞氏,赠昌国太夫人
开府以文艺节行,为蜀守张咏所知。
有子三人。
长曰镃,终陇城
次曰锴,终卫尉寺丞
公其季也。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道遇镃,求士可客者,镃以公对。
公时年十八,与语奇之,曰:「大范恐不寿,其季廊庙人也」。
还朝与公俱。
或问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于世」。
时故相宋庠与弟祁名重一时,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
由是名动场屋,举进士,为礼部第一。
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人者必越次抗声自陈,因擢置上第。
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
廷中皆异之。
释褐为新安主簿
宋绶留守西京,召置国子监,使教诸生
秩满,又荐诸朝,为东监直讲
参知政事王举正荐,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勘,充编脩《唐书》官。
当迁校理
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句国子监
上疏论民力困弊,请约祖宗以来官吏兵数,酌取其中为定制,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
又言:「古者冢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盐铁转运,或判户部度支,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中书枢密通知兵民财利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
温成皇后
太常议礼,前谓之园,后谓之园陵。
宰相刘沆前为监护使,后为园陵使
公言:「尝闻法吏舞法矣,未闻礼官舞礼也。
请诘问前后议异同状」。
又请罢焚瘗锦绣珠玉以纾国用,从之。
时有敕,凡内降不如律令者,令中书枢密院及所属执奏。
未及一月,而内臣无故改官者,一日至五六人。
公乞正大臣被诏故违不执奏之罪。
石全斌以护温成葬,除观察使
凡治葬事者,皆迁两官。
公言章献、章懿、章惠三太后之葬,推恩皆无此比,乞追还全斌等告敕。
文彦博、富弼入相,百官郊迎,时两制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
公言隆之以虚礼,不若开之以至诚,乞罢郊迎而除谒禁,以通天下之情。
议减任子及每岁取士,皆公发之。
又乞令宗室属疏者补外官。
仁宗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
公曰:「陛下甄别其贤者显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虽不行,至熙宁初,卒如公言。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
或诬人阴私。
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陈执中为相。
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
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
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咎。
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
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
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
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
周王既薨,真宗室子养之宫中,此天下之大虑也。
愿陛下以太祖之心,行真宗故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章累上,不报。
因阖门请罪。
会有星变,其占为急兵。
公言:「国本未立,若变起仓卒,祸不可以前料,兵孰急于此者乎?
今陛下得臣疏,不以留中而付中书,是欲使大臣奉行也。
臣两至中书,大臣皆设辞以拒臣,是陛下欲为社稷计,而大臣不欲也。
臣窃原其意,特恐行之而陛下中变耳。
中变之祸不过于死,而国本不立,万一有如天象所告急兵之忧,则其祸岂独一死而已哉!
夫中变之祸,死而无愧,急兵之忧,死且有罪,愿以此示大臣,使自择而审处焉」。
闻者为之股栗。
除兼侍御史知杂事
公以言不从,固辞不受。
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
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
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凡见上,面陈者三。
公泣上亦泣,曰:「朕知卿忠,卿言是也。
当更俟三二年」。
凡章十九上,待罪百馀日,须发为白,朝廷不能夺。
乃罢知谏院,改集贤殿修撰判流内铨修起居注,除知制诰
公虽罢言职,而无岁不言储嗣事。
仁宗春秋益高,每因事及之,冀以感动上心。
及为知制诰,正谢上殿,面论之曰:「陛下许臣今复三年矣,愿早定大计」。
明年,又因袷享献赋以讽。
其后韩琦卒定策立英宗
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改右谏议大夫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充仁宗山陵礼仪使
坐误迁宰臣官,改翰林侍读学士,复为翰林学士
中书奏请追尊濮安懿王,下两制议,以为宜称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非执政意,更下尚书省集议。
已而台谏争言其不可,乃下诏罢议,令礼官检详典礼以闻。
公时判太常寺,率礼官上言:「汉宣帝于昭帝为孙,光武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以称皇考,然议者犹非之,谓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也。
今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安懿王,则其失非特汉宣、光武之比矣。
凡称帝若皇若皇考,立寝庙,论昭穆,皆非是」。
于是具列仪礼及汉儒论议、魏明诏为五篇奏之。
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陈饥,公至三日,发库廪三万贯石,以贷不及奏,监司绳之急,公上书自劾,诏原之。
是岁大熟,所贷悉还,陈人至今思之。
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召还,复为翰林学士侍读群牧使、句当三班院知通银台司
公言:「故事,门下封駮制敕,省审章奏,纠举违滞,著于所授敕,其后刊去,故职寖废,请复之,使知所守」。
从之。
纠察在京刑狱
王安石为政,始变更法令,改常平为青苗法。
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
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与五十步之间耳。
今有二人坐市贸易,一人下其直以相倾夺,则人皆知恶之,其可以朝廷而行市道之所恶乎」!
疏三上,不报。
迩英阁进读,与吕惠卿争论上前,因论旧法预买䌷绢亦青苗之比。
公曰:「预买亦敝法也。
若陛下躬节俭,府库有馀,当并预买去之,奈何更以为比乎」?
韩琦上疏,极论新法之害,安石使送条例司疏駮之。
谏官李常乞罢青苗钱,安石令常分析,公皆封还其诏书。
诏五下,公执如初。
司马光枢密副使
以所言不行,不敢就职,诏许辞免,公再封还之。
上知公不可夺,以诏直付,不由门下。
公奏:「由臣不才,使陛下废法,有司失职,乞解银台司」。
许之。
会有诏举谏官,公以轼应诏,而御史知杂谢景温弹奏轼罪。
公又举孔文仲为贤良。
文仲对策,极论新法之害。
安石怒,罢文仲归故官。
公上疏争之,不报。
时年六十三。
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
闻者皆为公惧。
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又曰:「望陛下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
天下闻而壮之。
安石虽诋之深,人更以为荣焉。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
公曰:「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
同天节乞随班上寿,许之。
遂著为令。
久之归蜀。
与亲旧乐饮,赈施其贫者,期年而后还。
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朝廷有大事,辄言之。
官制行,改正议大夫
今上即位,迁光禄大夫
初,英宗即位,祔仁宗主而迁僖祖
神宗即位,复还僖祖而迁顺祖
公上言:「太祖起宋州有天下,与汉高祖同,僖祖不当复还。
乞下百官议」。
不报。
及上即位,公又言乞迁僖祖,正太祖东向之位。
时年几八十矣。
韩维上言:公「在仁宗朝,首开建储之议,其后大臣继有论奏,先帝追录其言,存没皆推恩,而未尝以语人,人亦莫为言者,虽颜子不伐善,介之推不言禄,不能过也」。
悉以公十九疏上之。
端明殿学士
特诏长子清平县百揆改宣德郎,且起公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
诏语有曰:「西伯善养,二老来归。
汉室卑词,四臣入侍。
为我强起,无或惮勤」。
公固辞不起,天下益高之。
提举嵩山崇福宫
公仲兄之孙祖禹,为著作郎,谒告省公于许。
因复赐诏,及龙茶一合,存问甚厚。
数月,复告老,进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
初,仁宗李照改定大乐,下王朴乐三律。
皇祐中,又使胡瑗等考正,公与司马光皆与。
公上疏,论律尺之法。
又与往复论难,凡数万言,自以为独得于心。
元丰三年神宗诏公与刘几定乐
公曰:「定乐当先正律」。
上曰:「然。
虽有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公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区、釜、斛,欲图上之,又乞访求真以定黄钟。
刘几即用李照乐,加用四清声而奏乐成
诏罢局,赐赉有加。
公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与焉」。
提举崇福宫,欲造乐献之,自以为嫌,乃先请致仕。
既得谢,请太府铜为之,逾年乃成。
李照乐下一律有奇。
二圣御延和殿,召执政同观,赐诏嘉奖,以乐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往观焉。
时公已属疾,乐奏三日,而薨。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癸卯家朔,享年八十一。
讣闻,辍视朝一日,赠右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忠文
公虽以上寿贵显,考终于家,无所憾者,而士大夫惜其以道德事明主,阅三世,皆以刚方难合,故虽用而不尽。
及上即位,求人如不及,厚礼以起公,而公已老,无意于世矣,故闻其丧,哭之皆哀。
公清明坦夷,表里洞达,遇人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
及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笃于行义,奏补先族人而后子孙,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客其家者常十馀人,虽僦居陋巷,席地而坐,饮食必均。
兄镃卒于陇城,无子,闻其有遗腹子在外,公时未仕,徒步求之两蜀间,二年乃得之,曰:「吾兄异于人,体有四乳,是儿亦必然」。
已而果然。
名之曰百常。
以公荫,今为承议郎
公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
直温之子昉卒于京师,公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
其学本于六经仁义,口不道佛老申韩异端之说。
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
凡三入翰林,知嘉祐二年六年八年治平二年贡举,门生满天下,贵显者不可胜数。
诏脩《唐书》、《仁宗实录》、《玉牒日历类篇》。
凡朝廷有大述作、大议论,未尝不与。
契丹高丽皆知诵公文赋。
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及奉使契丹,虏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其后兄子百禄亦使虏,虏首问公安否。
有《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言》三卷,《乐书》三卷,《国朝韵对》三卷,《国朝事始》一卷,《东斋记事》十卷,《刀笔》八卷。
积勋柱国,累封蜀郡开国公食邑加至二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
娶张氏,追封清河郡君
再娶李氏,封长安郡君
子男五人。
长曰燕孙,未名而卒。
次百揆,宣德郎中岳庙
次百嘉,承务郎,先公一年卒。
次百岁,太康主簿,先公六年卒。
次百虑,承务郎
女一人,尝适左司谏吴安诗,复归以卒。
孙男十人。
祖直,襄州司户参军
长社主簿
祖野、祖平,假承务郎
祖封,右承奉郎
祖耕,承务郎
祖淳、祖舒、祖、祖恩。
孙女六人,曾孙女三人。
公晚家于许,许人爱而敬之。
其薨也,里人皆出涕。
元祐四年八月己未,葬于汝之襄城县安乡推贤里,夫人李氏祔。
公始以诗赋为名进士,及为馆阁侍从,以文学称。
虽屡谏争及论储嗣事,朝廷信其忠,然事颇秘,世亦未尽知也。
其后议濮安懿王称号,守礼不回,而名益重。
及论熙宁新法,与王安石、吕惠卿辨论,至废黜不用,然后天下翕然师尊之,无贵贱贤愚,谓之景仁而不敢名,有为不义,必畏公知之。
公既得谢,轼往贺之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
公愀然不乐,曰:「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命也夫。
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轼以是愧公。
铭曰:
凡物之生,莫累于名。
人顾趋之,以累为荣。
神人无名,欲知者希。
人顾忧之,以希为悲。
熙宁以来,孰擅兹器?
嗟嗟先生,名所不置。
君实,公在颍昌
皆欲忘民,民不汝忘。
君实既来,遁归于洛。
絷而维之,莫之胜脱。
为天相君,为君牧民。
道远年徂,卒徇以身。
公独坚卧,三诏不起。
遂解天刑,竟以乐死。
世皆谓公,贵身贱名。
孰知其功,圣人之清。
贪夫以廉,懦夫以立。
不尸其功,无丧无得。
君实之用,出而时施。
如彼水火,宁除渴饥。
公虽不用,亦相其行。
如彼山川,出云相望。
蜀人,乃葬于汝。
子孙不忘,尚告来者。
大唐扬州六合县灵居寺碑 唐 · 叔孙矩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五
观乎范围之大者。莫廓落于乾坤。
著明之高者。无辉映于日月。
回斡不已者。莫变化于阴阳。
然而造诸数极。未尝不几乎息矣。
曷若兆朕于胚浑之前。昭临于曦舒之表。
运化俾阴阳不测。巍巍荡荡。
无得而称者。其惟我西方圣人欤。
洎玉象降于率陀。金仙诞于刹利。
万灵翊卫。百福庄严。
遂奄有大千。纂承正觉。
乃诞膺灌顶。作大法王
茂绩鸿勋。历僧祇不朽。
乃神乃圣。随感应无差。
不然。何以仪形中天。
俾是则是效。列刹东土。
而作福作威者哉。灵居寺者。
肇自齐天统元年创也。盖珠标榜。
为古伽蓝。绵周历隋。
或兴或废。暨有唐高宗御宇之代。
上元元年。特降天书。
赐题寺额。增我圣教。
煜然有光。至若舍宅布金。
倾财施树。前志磨灭。
不可复知。故阙如也。
古老云。其居地灵。
有如地肺。环广泽
惟下潦怀山自浮。不知有力者负之然耶。
将为福地自尔耶。我等策名。
实由斯得。其𱴰也□厚地。
距崇墉。右挟鸡岑。
左带乌阜。荫牛宿。
藩麝山。压华沛之上源。
龙缠绀菀。吞漕口以流恶股。
引清滁。壮矣哉。
难得而具论矣。详其占龟食墨。
揆景端星。徵杼匠子来。
感福财辐辏。而后喻筏隘海。
瑰材积山。乃运神工。
摅妙思。绳以正木。
斤以成风。高殿岩岩。
列三尊而俨若。端门奕奕。
容双驾而豁然。步庑鸾舒。
飞楼蜃涌。窣回合以云矗。
崒凌兢而星倚。朱柱离立。
若内地龙升。修鲵载铿。
疑中天雷落。将欲宏尽饰道。
补梵居阙。不只荫释侣警泥牛而已。
入自门右。开净土坊。
芬华台。敷叶座。
九品圣。礼无量尊。
挂宝铎吟风。引金绳界道。
念佛念法。见水鸟树林。
若天若人。献香花仙乐。
忽如断百亿国土于陶家轮上。又何以十万八千里为远而。
入自门左。辟僧伽院。
从颇黎地。涌窣堵波。
焚牛头旃檀。普薰五浊。
储福祥休佑。大庇四生。
凡所投诚。其应如响。
覃不思议救护力。良可与覆载校优劣乎。
大殿后。厥搆讲堂。
森浮柱以星悬。抗雄梁而虹翥。
层覆云勃。重檐翼张。
绰文轩洞开。疏绮寮虚豁。
至诞一佛日。设八斋辰。
瑞表优昙。馧传薝卜。
于以考大法鼓。吹大法螺。
礼天神师。升师子座。
八部倏睒以云会。四众缤纷而雨集。
大法师方凭曲几。撝谈柄。
辨腾电策。音扑海潮
狻猊吼而香象魄消。霹雳震而樵种甲拆。
地神赑屃以捧足。天仙嫖姚而雨花。
一建胜幢。不惟动于六种。
再见舌相。宁只覆于大千。
故知洒醍醐。澍甘露。
无不长兹善根力者也。次讲堂后。
式建天厨。百味飶芬。
八珍芍药。萐脯不扇而清暑。
蔗浆不肃而凄寒。善吉持盂。
免造乎无垢。菩萨捧钵。
不上于诸天。觊食肥腻牛。
无妨施乳。业工巧子。
有时献供焉。厨西序列宾客省
东序陈香积库。厨乾维启仓廪地。
厨艮背广臧获院。次净土坊后。
式创律堂。下压放生之池。
坐观水族。上临簨业之阁。
时听风镛。懿夫肃草。
系楫护鹅。保浮囊无亏。
持油钵不坠。韫行六万。
习仪三千者。允升于此堂焉。
且源至清。流必长。
地至灵。人必杰。
我寺昔德法师禺公者。童真出家。
洞明三藏。讲涅槃法华净名等经。
各至数百。声振八表。
名盖五都。实梵宇栋梁。
天人领袖贤禅师者。
沧州人也。于至德元载
隶名此寺。德超鸯窟。
学最鹏耆。达一乘心。
宜绍佛种。摄无量众。
有过蜂王。积衣钵馀。
崇常住业。置鸡笼墅肥地庄。
山原连延。亘数十顷。
诚功绩大者。亮福田不赀。
光禅师者。越州人也。
永泰元年。飞锡戾止。
气禀稽山之粹。量涵镜水之清。
死生一盂。寒暑一衲。
口虽纵辩。非道不言。
身虽任缘。非律不动。
以禅念馀力。营建旧帐下西行廊焉。
泗州开元寺大僧正明远者。谯郡酂人也。
元和八年。来憩兹寺。
略见隳废。良用怃然。
思效补天之功。遂假建瓴之力。
乃请前县大夫郑继。戮力合谋。
相与经始。仍于泗上迎僧伽大师真身。
并移厨置库。迁净人院。
刱常住仓。客省营。
律堂设。功用大备。
实有可观。上人戒德侵冰。
神仪耀玉。韵含律吕。
学究天人。加之扇道飙。
均法雨。演毗尼藏。
传木义灯。北暨两河。
南被五岭。莫不高山仰止。
望景趋风。连帅稽首以传香。
诸侯接足而施禄者矣。时同□葺僧常演少良法空志远□遵惠兴如筠道通南约等。
僧正成规。受缁俗礼请。
乃悉心缔构。期著厥功。
至九年。起檀度门。
剖方便法。大致资货。
遂收复常住旧典赁田三千馀顷。铸粥镬。
写大香炉。矻矻然尽力惟持。
迄今未已。我太和皇帝陛下纂元元。
登紫极。炳焕日月。
恢拓寰宇。铜雀鸣而九有清。
玉烛调而八纮泰。将宏十善之化。
是阐大仙之教。扬州大都督府也史京兆公
列宿降灵。为唐国桢。
入践台庭。赞一人之庆。
分符竹。播二南之风。
不然。何能作炎天霖。
为旱岁谷也。朝散郎守令崔儇。
代袭圭组。声高闻望。
清逾照胆。□剧佩韦。
驯雉舞鸾。我无忝于先哲。
兰风长雨。尔何彰乎灌坛。
知袁伯仁钟离意不得专美于兹邑也。矧乃崇信释教。
顿了性宗。□清境于六虚。
凝白云之一点。何独盖缠之内。
涌没自由哉。且权见宰官。
终次补金粟。故我释士。
繄赖良多。主簿钱文尉史公素尉杜珣。
并琼林青翠。鸾鷟羽仪。
佐制锦。材挥茜。
练霜刃。赞鸣琴。
化牵的皪。朱丝必当。
鼓翅九霄。喷沫千里。
岂婴梅福仇香而已乎。镇遏兵马使赵君诚。
庆演凿门。勋崇受钺。
宣虎旅。煞敌旄头。
白虹摽贯日之诚。黑槊得彼军之号。
故能为江山弹压。呈相府爪牙也。
上座沙门道孚。风骨卓然。
神韵遒拔。戒轮高据。
非八法可摇。律镜沈明。
何偫妖敢见。宁惟提振纲领。
抑扬人物者欤。寺主苾刍道通
识度格物。风道期人。
处烦指水月为心。厉行以冰霜表节。
都维那僧令宗。佛乘表准。
道品轨仪。携抚缁徒。
博延寮寀。内库典座僧令翛。
以历落为心。风云满抱。
南库典座僧省幽。以沈默适性。
谦冲在怀。悉能重德好贤。
进退有度。继□修葺。
星劫是期。邑客前徐州蕲县赵曾士林馆□知官同十将王从一邑人处士吕鉴前杭州富阳主簿吕康武前试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胡复言□□嘉王府主簿胡正言齐州录事参军胡审言等。
□瑰意琦。当代乏偶。
德行高敏。与日而升。
或委质□□奉身牵彼。或放心云水。
涤性疏神。匪尘雾可婴。
指松筠见节。方之人物。
禀茂高土风。校以词华。
承叔儒雅。悉舍诸缚著。
回向菩提。树田良缘。
为檀那上首。矩词浅陋。
学不常师。将整思含毫。
若神解虚质。孚公不以蹇才曲艺。
谬辱见知。尔犹清风寄韵于修篁。
白日呈规于浅濑。既不我弃。
敢无词乎。略举一端。
以为斯说。彼日月既有。
庶徽猷不泯。幸请银钩。
挥洒翠埦。拟诸乱曰。
而作偈言。其词曰。
一气混茫。是称大易。
三才爰兆。两仪将辟。
有物妙万。藏神至赜。
寂然不动。动而常寂。
与化推移。未尝今昔。
无上士。应运来觌。
德證泥洹。道超光宅。
功充幽爽。业摄元白
体一如来。大千藉藉。
金言宝偈。布在方册。
大哉真人。焕矣垂迹。
重辉謺庆。蝉联舄奕。
代御金轮。功悬玉策。
宏阐象教。永昌皇历。
于惟地居。普赖天泽。
惟唐建刹。因齐旧迹。
郁兴台殿。造化开拆。
下控安流。上侵凝碧。
懿诸龙象。继武筹画。
天意昭宣。鸟篆额。
惟扬大都。地望雄极。
辍我宰辅。建旟邦伯。
化被中和。妖氛荡涤。
彼美县尹。才哉政绩。
由今况古。绰有宏益。
冯蜂台之九重。望龙刹之百尺。
想文物以储思。疑世界之来掷。
庶福门之悠久。任扬尘于朝夕。
寄神工而刊刻。永流芳于金石。
令宗室勋贤作镇藩牧诏 唐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
钦明慎徽之朝。
稽古为本。
体国经野之制。
利建为先。
莫不因可大之功。
宏可久之德。
与万邦同其乐。
百姓共其安。
飨祚遐长。
卜年用永。
疏爵以五。
锡壤惟三。
周监二代。
焕乎前史。
魏晋迄今。
旧章寖废。
维城之义缺如。
建侯之道斯绝。
王纲暂弛。
内无拯救之臣。
国步才迍。
外无藩屏之卫。
致令大盗猖獗。
动有窥觎。
蒸庶板荡。
屡遭涂炭。
进乖为民之策。
退失象贤之典。
宁邦固本。
其可得乎。
朕祗膺大宝。
钦承景命。
励精治术。
安辑夷夏。
九服同轨。
六合一家。
日月所临。
无思不服。
岂伊人力。
天实赐之。
殊施。
休宏大赉
疆理都邑
褒锡亲贤。
与夫懿戚元功。
共享其利。
自我作古。
不必专依前典。
允今约古。
隆基垂统。
世禄传家。
足以载德。
图身厚己。
足以竭诚。
自然国有常奉。
民获其福。
皇家宗室。
及勋贤之臣。
德行可称。
忠节显著者。
宜令作镇藩部。
宣条牧民。
贻厥子孙。
嗣守其政。
非有大故。
无或黜免。
酬勤报效。
仍宜有差。
宜令所司。
明为条例等级。
具以奏闻。
明年春燕不用队舞诏熙宁八年九月丁卯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六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八
自明年春燕不用队舞,令宗室遥郡以上赴坐。
乞于指定州郡安置南班宗室奏建炎三年四月十四日 南宋 · 赵仲琮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八一、《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二一(第三册第二八三一页)
昨因皇帝驻跸南京,即令本司先次敦率南班宗室渡江,前来江宁府权行置司
契勘江宁府边江疆界,逐时兵马往来驻劄,少得系官屋宇。
令宗室分拨在寺舍居止。
缘本司所管宗室类多南班近属,伏望特令于僻静去处。
如本路信州或江西路处州权行置司令宗室往彼居住,若谓环卫官不当远去阙庭,即乞依已得指挥,令臣选择老成有德行者十数人留行在,以奉朝请
其家属除愿留自随者外,其馀只令与众宗室于所指州居住。
所有宗室并本司官吏请给等,并乞依昨来移司江宁府已得划一指挥
令宗室干当在京诸司庆历四年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宋名臣奏议》卷三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六
臣近上河北事宜,以匈奴强盛,朝廷为藩屏之固,虑为夷狄所轻,乞陛下亲择宗室中堪任外处差遣者,充近京千里内知州钤辖及畿甸知州、县,以壮观王宗
议下两府,至今未上,必谓体大无例,难以施行。
此议事干皇亲,必涉议论。
然茍利于国,安可避免?
臣前奏或未决行,欲望且令干当在京诸司,如皇城司军头引见、在京百司、省中衙司、群牧司、仪銮司、翰林司御厨库院、府界提点之类,使之稍接人事,亦教育之阶也。
俟其间见得才效有可外补者,然后用臣前议,渐次差出。
端明殿学士银青光禄大夫致仕柱国蜀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五百户赠右金紫光禄大夫忠文范公神道碑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三○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癸卯端明殿学士银青光禄大夫致仕范公薨于颍昌府私第之正寝。
讣闻,辍视朝一日,赠右金紫光禄大夫
谥曰忠文
公讳字景仁
其先长安人,六世祖始葬成都之华阳
皇考讳度,赠开府仪同三司
妣李氏,赠荣国太夫人
庞氏,赠昌国太夫人
开府以文行,为蜀守张咏所知。
有子三人,公其季也。
薛奎守蜀,召置门下,公时年十八,与语,大奇之。
还朝,或问入蜀所得,曰:「得一士,异时当以文学节行为世名臣」。
故相宋庠与弟祁一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
进士,礼部奏名第一。
前此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者必抗声祈恩,必擢上第。
公得乙科,拜敕而还,初无一言,自是士人始以自陈为耻。
释褐为新安主簿
宋绶留守西京,召入国子监,使教诸生
秩满,表为东监直讲
参知政事王举正荐,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勘,充编修《唐书》官。
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不求进取,特除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
擢拜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勾国子监
上疏论民力困弊,请约官吏兵之数,酌取其中,岁为常度。
以赋入十:七给其用,储其三以备非常。
又言:「古者冢宰制国用,唐以宰相盐铁转运使,或判户部度支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请使中书枢密通知兵民财利,与三司同制国用」。
温成皇后葬,太常议礼,前谓之园,后谓之陵。
宰相刘沆前为监护使,后为园陵使
公言:「尝闻法吏舞法矣,未闻礼官舞礼也。
请诘前后异议状」。
时有诏:凡由内降不如律令者,令所属执奏。
未及一月,而内臣无故改官者五六人。
公乞正大臣不奉诏之罪。
石全斌以护温成葬除观察使,凡护葬事者,皆迁内官
公言:「章献、章懿、章惠三太后之葬,推恩皆无此比。
乞追还全斌等诰敕」。
文彦博、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
两制不得诣宰相私第,百官不得闻见。
公言:「隆之以虚礼,不若待之以至诚。
乞罢郊迎而除谒禁」。
奏减任子及令宗室属疏者补外,虽不即行,至熙宁初,卒如公议。
神宗性宽仁,言事者多务讦直,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御史劾奏宰相陈执中嬖妾笞杀婢,欲以逐执中,而未得也。
又继言执中有禽兽行,以必其言之行。
公独论:「今阴阳不和,百姓困穷,执中当任其咎。
御史乃以不可名之大恶加宰相,即朝廷听之,非所以重国体,厚风化也」。
御史怒,共劾公阿附宰相
公挺然不顾,以排众论。
识者谓嬖妾笞杀婢,执中实使笞之,于法为轻,所言大恶,理难验白,不可以空言疑罪谪宰相
公所言深得谏臣之体。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不豫,中外惴恐。
公独奋曰:「天下事有大于此乎」?
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也。
周王薨,真宗室子养之宫中,国家之大虑也。
愿陛下以太祖、真宗故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秩而试养宫中,以系天下心」。
章十九上,其言危切,闻者莫不股栗。
因阖门待罪。
会除御史知杂事,公以言不从不受,乃罢知谏院,改集贤殿修撰、判刑狱,同修起居注,除知制诰
其后英宗进位皇嗣,纂承大统,实自公发之。
翰林学士,充史馆修撰,除右谏议大夫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充大行皇帝山陵礼仪使
坐误迁宰相官,除翰林侍读学士
未几,复入翰林
书奏追尊濮安懿王,下两府议,以为宜称皇伯,非执政意,令理官检详典故以闻。
公时判太常寺,率礼官上言:「凡称帝号及若皇考,立寝庙,论昭穆,皆非是」。
于是具列仪制及汉儒论议奏之。
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陈州,会岁饥,公至,发库廪三万贯石以贷,陈人德之。
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召还,复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群牧使勾当三班院
《实录》书成,迁户部侍郎知通银台司
公言:「故事,门下封驳制敕,省审章奏,纠举违滞,著于所授敕。
其后旋刊去,职司寖废。
请复旧制」。
从之。
纠察在京刑狱
王安石始变更法令,改常平为青苗,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及于宋,最为近古,不可改。
且陛下疾富民多取而行之,亦与五十步笑百步何异?
今有两人坐市贸易,一人故下其直以相倾夺,则人皆知恶之。
奈何经国计而行市道之所恶乎」?
疏三上,不报,至与安石互争论于上前。
韩琦上书论新法非便,安石令送条例司驳其议;
谏官李常乞罢青苗钱法,诏命常分析。
公皆封还其诏,诏五下,公执如初。
司马光枢密副使以言不用,不肯就职,上疏辞免。
公再封还之。
上知公不可夺,以诏自内出,不由门下。
公自劾:「由臣不才,使陛下废法,实臣失职」。
解银台司,许之。
诏举谏官,公以苏轼应诏,而御史知杂谢景温弹奏罪。
孔文仲应贤良。
文仲对策,言新法之害。
安石怒,罢遣还里。
公上疏争之,不报。
时公年六十三矣,即上疏曰:「言不行,无颜复立圣朝,请致仕」。
疏五上,最后言安石以喜怒赏罚,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
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法」。
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
翰林学士,以原官致仕,议者不以少公而罪安石焉。
公既罢归,惟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辄置酒尽欢。
或劝其谢客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
官制行,改正议大夫
今上即位,迁光禄大夫
韩维上言:公在仁宗朝首开建储之议,顾命大臣继有论奏,先帝追录其言存没,皆褒赠。
公未尝以语人,人亦莫为言者,虽颜子无伐善,介之推不言禄,不能过也。
悉以其十九疏上之,拜端明殿学士,特诏长子清平县百揆改承务郎
且起公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
公固辞不起,改提举嵩山崇福宫
数月复告老,进银青光禄大夫致仕。
元丰三年神宗诏公与刘几定乐,公曰:「定乐当先正律,乞访求真以定黄钟律」。
即用李照乐加四清声而奏。
乐成,诏罢局,赐赉有加。
公谢曰:「此刘几功也,臣何与焉」?
及致仕,请太府铜造钟律斛等器上之,比李照乐下一律有奇。
时二圣御延和殿同观,赐诏嘉奖,命付太常
会公薨,不果行,享年八十一。
公清直夷坦,遇人以诚。
恭俭寡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
平生不道人过失。
及在上前论议,争大体,决是非,色温而词确,不少回屈。
荫补先族人而后子弟。
乡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兄镃卒,无子。
闻其有遗腹子在外,求之二年,乃得,曰:「吾兄异于人者,四乳。
是儿亦必然」。
已而果然,名曰百常,以公荫。
今为承议郎
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之子卒于京师,公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
其学本于六经,口不道佛、老、申、韩之说。
其为文章温润简洁,如其为人。
与修《唐书》、《仁宗实录》、《玉牒》、《日历》、《类篇》。
契丹高丽皆知诵公文赋。
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及奉使契丹,敌相谓曰:「此长啸公也」。
有《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书》三卷,《乐书》三卷,《国朝韵对》三卷,《国朝事始》一卷,《东斋记事》十卷,《刀笔》八卷。
积勋至柱国,累封蜀郡开国公
娶张氏,追封清河郡君
再娶李氏,封长安郡君
子男五人:长曰燕孙,未名而卒;
次百揆,今为左奉议郎通判汝州
次百嘉,承务郎
次百岁,太康主簿
并先公卒。
次百虑,承务郎
女一人,尝适右司吴安诗而卒。
孙男十人,孙女六人,曾孙女三人。
公晚家于颍昌府,其薨也,遂葬于汝州襄城县安乡推贤里,以夫人李氏祔,实元祐四年八月己未也。
予少诵公之文章以为师,长慕公之行义以为友。
晚同里巷,出并舆,燕同席,周旋游处,且十年。
然后又知文章之美,行义之高,特公之馀事。
于其铭也,略其细而著其尤章章者云。
铭曰:
□□□□,自天降衷。
□□□□,斯德之充。
又溥以文,君子之风。
畴其若兹,范姓蜀公。
公生下国,怀道而东。
振藻天庭,其文加雄。
不矜其词,允蹈以躬。
乃升谏垣,启帝之聪。
乃践翰林,为时所,言人之难,举国之重。
不为威屈,不以利动。
乐有未正,礼有未中。
公以为忧,或纠或讽。
委位遗荣,曾不旋顾。
晚非其好,谢事而去。
清池华屋,来燕来处。
衔觞赋诗,笑傲仰俯。
逍遥以终,无愧无惧。
我铭其德,以表新墓。
后有仕者,视公为矩。
题下原注:「见范氏所藏石本。」
论追奉濮王六说奏治平三年三月 北宋 · 赵瞻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五、《国朝诸臣奏议》卷九○
臣前日伏蒙陛下谕以君臣之大义,可掩僚友之小节,朝廷之大补,可陋狷直之虚名。
德音慰存,圣识深远,臣愚不胜感服之至。
今日复领诏旨,促令入台供职。
臣闻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
孟子去齐,曰:「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谏于其君不受,则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夫孔、孟事列国僻君,其去就犹如此之难,况小臣事万乘之贤主耶?
此君臣之义诚重,而朝廷之补诚切也!
然孔、孟前日所以终去齐、鲁者,岂得已哉?
盖君臣之道未至,故留之心不胜其去之义也。
吕诲等岂愿去王庭清切之地,而为圣朝窜逐之人哉?
今陛下守先王之典礼,徇天下之至公,于其父母不敢过有褒崇,此非两汉之主所可伦比。
尚有少意未得以尽其美者,故臣下深有所未喻也。
既能遵奉大统,不取皇考之名,已协公论矣,而复出称亲之说,盖由议者不深考其文义,见《汉书》有司之辞偶称云「亲史皇孙」,宜谥曰「悼」,故引取为据尔。
然有司以其未有谥号,即且以此为称,暨有悼园之谥,则「亲」字固自已除之矣,岂尝称曰「亲悼园」乎?
况经传谓孝子事亲者,统父母之言也,谓亲庙数者,统祖宗而云也。
于族属中无有称亲之名,是诚不可为礼典,以书于史策,终无益于尊崇,而徒妄为此纷更也。
又若戾太子死难于野,故与其子悼皇孙冢位在外,则宣帝改葬其父祖,置园守冢,礼当然矣。
濮王,朝廷礼葬已固,而遽图迁厝,臣恐非濮王神灵之所安也。
又陛下持正居谦,不敢顺慈寿恩意之厚,辞去亲、皇及后号,诚慰天下之望矣。
然止用旧爵,无所殊异,亦众心之所未喻也。
礼不可过,则不称大号,为得礼矣;
礼可褒进而直用故封,是可疑焉。
又天子公卿,礼皆有庙,濮国一品,家庙实宜。
所下诏书,不准礼意,直置园寝,事违典制,徒使言者指擿异端,曾无万分之一益也。
又陛下恭依经义,不废小宗,故令宗朴承袭时祀。
安懿王当为万世不迁之大祖,传之不朽,则子之嗣王,于义乃允。
今止封公,似为有待。
今若朝廷特申制诏,复下有司,去称亲之说,仍旧园之安,加兼国之封,进夫人之号,明家庙之数,正嗣王之爵,用是六说,俾其据经协义,则中外之臣庶孰不驩快哉!
顾在言职者,斯亦可以塞责矣。
其建议之非,依违之过,惟当诏问辅臣,必有公议,陛下当正其罪以定群疑,邪正分矣。
若是,则虽孔、孟犹不屑去,况臣等出处之迹哉?
僚友之议,狷直之节,夫何足道!
臣今不敢奉诏,伏地待罪。
为兄后议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九○、《公是集》卷四一、《皇朝文鉴》卷一○五、《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二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四七、《古文渊鉴》卷四八、《渊鉴类函》卷一七七、《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二二八、《续通典》卷七五
《礼》:天子之庙,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
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而五。
所谓昭者,父道也;
所谓穆者,子道也。
天子、诸侯未必皆身有子,故或取于兄弟之子以为嗣。
亲同则取其贤者,贤同则取其长者,长同则取其吉者。
非兄弟之子则弗取。
故不以诸父为嗣父,尊也。
故不以诸兄为嗣兄,亦尊也。
不以诸弟为嗣弟,己之伦也。
此古者五庙七庙之序,以昭穆不相越,迭毁不相害也。
至乎后世,国家多事,或传之诸兄,或传之诸弟,盖有不得已也,则礼散久矣。
然既已受国家天下,则所传者虽非其子,亦犹子道也。
传之者虽非其父,亦犹父道也。
以天下国家为重矣。
《春秋》僖公,实闵公之兄。
闵公遭弑,僖公书即位,明臣子一体也。
公孙婴齐卒,《春秋》谓之仲婴齐,以谓为人后者为之子,当下从子例,不得复顾兄弟之亲称公孙也。
《春秋》之义,有常有变。
夫取后者不得取兄弟,此常也。
既已不可及,取兄弟,则正其礼,使从子例,此变也。
僖公以兄继弟,《春秋》谓之子。
婴齐以弟继兄,《春秋》亦谓之子。
所谓常用于常,变用于变者也。
既正其名,则僖公不得不以闵公为昭,归父不得不以婴齐为穆。
既正其昭穆,则迭毁之次,不得不以一代一也。
而儒者或疑《礼》无后兄弟之文,遂以《春秋》书仲婴齐为不与子为父孙,非也。
子为父孙,诚非礼之正,有不得已者,《春秋》正其为臣子一体而已。
故实公孙婴齐,而谓之仲婴齐
若《春秋》本不听其为后者,则当书曰:公孙婴齐卒。
学者问之曰:「此仲婴齐,曷为谓之公孙婴齐
不与为兄后也,乃可矣」。
夫《春秋》,家犹重之,况国乎?
国犹重之,况天下乎?
故凡继其君,虽兄弟必使子之;
继其大宗,虽兄弟必使子之。
如继其君、继其大宗,而不使子,是教不子而轻其所托也。
此文公所以受逆祀之贬也。
然《春秋》固为衰世法,非太平正礼也,太平之世未尝有也。
汉时定迭毁之礼,丞相玄成、丞相衡引昭、宣两帝并为昭,独以孙为昭,而不知礼无两昭。
使昭帝之天下无所传,宣帝之天下无所受,失礼意也。
又惠帝、文帝皆高祖子,惠帝亲受之高祖,文帝则受之惠帝,虽皆兄弟,此与闵公、僖公何异哉?
存当以臣子叙之,死当以昭穆正之
汉时议者皆推文帝,使上继高祖,而惠帝亲受高祖天下者,反不与昭穆之正。
至于光武,当继平,又自以世次为元帝之子,上继元帝,而为元帝后。
皆悖经违礼,而不可传者也。
自汉世以来,其议尤众,皆曰兄弟不相为后,不当以昭穆格之,妄也。
若不以昭穆格之,则天下受之谁乎?
凡人君以兄弟为后者,必非有子者也,引而为嗣,臣子一体矣。
而当嗣者,反以兄弟之故,不继所受国而继先君,则是所受国者竟莫有嗣之者也,不可一矣。
生则以臣子事之,死则以兄弟治之,忘生悖死,不可二矣。
己实受之后君,不受之先君,今当自继先君者,不惟弃后君命己之命,又当废先君命兄之命,不可三矣。
天下国家则归之己,而父子之礼则耻不为,不可四矣。
徐邈曰:「若兄弟为昭穆者,设兄弟六人为君,至其后世,当祀不及祖祢」。
此又妄之甚者。
礼有所极,义有所继,为之后者为之子,所以正授受,重祖统也。
兄弟六人相代为君,亦六代祀祖祢矣。
假令非兄弟相代,其祖亦当迁矣,不得故存也。
即如此言,使有兄弟六人为君,各自称昭,是有十三庙也。
又其最后一君,当上继先君,而五君终为无后也。
岂其所以传重授国之意乎?
礼为人后者,降其私亲。
设兄弟六君,故当各自为嗣,义不可曲顾其亲,何谓祀不及祖祢哉?
凡言礼者,恶其谄时君之意,茍曰益广宗庙,大孝之本,而不详受授之道、《春秋》之义,使当传国者,不忍以国与其宗,曰:「非吾子也」。
当受国者,又不肯以臣子之礼事其君,曰:「非吾父也」。
令宗猥众,昭穆骈积,而鬼有不嗣者,推生嗣死,独何悖哉!
独何悖哉!
请立朝会取索宗室图册奏崇宁三年十月十四日 北宋 · 徐处仁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一、《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八(第三册第二八二四页)
令宗室宗妇、宗女应修纂事迹,岁九月上旬关大宗正司取索。
又《仙源积庆图》每三年,《宗藩庆系录》每一年,并于岁旦关送内阁奏闻。
明年合进图册,已依关大宗正司,及河南、应天府敦崇院,请皆立朝会。
特恩司马宗权主司马光祀奏绍兴六年八月 宋 · 范冲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
司马光家属向者伏蒙圣慈,月给钱米,故得存在至今。
窃惟为国宗臣,远近中外言及之,则以手加额,功在社稷,泽在斯民。
奉祀乏主,行路之人,莫不哀之。
宜有以振恤,昭示四方,为忠义之劝。
族系单寡,目今止有族曾孙宗召一人,难以使之出继。
欲乞令宗召权主光祀,特与添差就近一合入差遣
名德显著,其后衰绝如此,朝廷特恩,不容有援例者。
华严寺释迦罗汉石座记元符二年二月 宋 · 释祖演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四、《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三
伏见本岩先有释迦罗汉木座,年久深坏。
谨化到远近信心弟子并石匠同造石座一所,以为久远。
具名如后:弟子张守赟、王忠太、鲁政、吴安、刘辅、王文德、陈靖、许同、安清、仵进、张守真、郤令宗、李士周、许继周、王熙、李怀龙、陈守钦、陈吉、郏士周、何用卿、朱昂、王继周、全见几、刘子收、刘乂吉、陈僎、沈回、胡清、杨伯通、王文义、禹□皋、彭子朝、郏士和、戴文德、鲍信。
□手石匠王子圭、李经、李和、李文遂、□守安德清、甘吉、倪士佳、□□和、赵士端、倪亨。
□上功□□□德,并用装严。
十方施主,各人增延福寿,家门清吉,长少乂宁,凡向时中,所为称遂者。
宋元符二年二月十五日,住岩比丘祖演谨记。
守信刊石。